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Baseball] 搶救國球座談會?省省吧!

果不其然,在北京奧運失利之後,棒協和中華職棒又開始一連串所謂痛定思痛的檢討,又招開了都快變四年一度的檢討座談會,會議中內容和四年前大同小異不說,這次更冒出了一堆可笑又無知的說法,像是洪一中和高英傑,都分別提出所謂要限制球員出國打球,或是拒絕球員回國後加盟中華職棒。



說真的,實在是讓人要笑掉大牙,看到執掌棒球的頂端人士卻是這樣的思維,真的不知該感到可悲還是可笑。

興農牛的領隊劉志昇提到在美國打球的球員生活未必比在台灣過得好,這的確如此,但相較於留在台灣和去美國的棒球環境,0523更新我認為只要有機會,都應該盡可能地鼓勵球員出去吸收新知識,台灣棒球相較於世界棒球的頂點,和球員能力差距比起來,教練、球隊、整體觀念差差得更是遠,外國球隊願意花錢幫你培養球員,高興都來不及還在嫌東嫌西。

小聯盟的生活的確是非常困苦,但一但順利升上大聯盟,那一切的辛苦都會轉換為豐厚的薪資和待遇作為回報,多少球員刻苦揮汗練習就是為了實現登上大聯盟這個夢想,台灣人其實是太幸運了,接連出了曹錦輝、王建民、郭泓志這幾個不世出的天才,上大聯盟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好像你在小聯盟一年年打下去最後就會升上大聯盟。才怪!絕大多數的球員都是在邁向夢想的工程繪圖、計算、分析軟體路上就半途鍛羽而歸,只有極少數的幸運兒,才能在大聯盟的球場上一展身手,這現象不單單是在棒球界裡,在各個運動領域,或者是各個行業的頂尖舞台上都是一樣的。

這些沒能升上大聯盟的球員,在美國小聯盟體系裡經過了紮實的磨練和吸取了足夠的先進知識,中華職棒應該是歡迎他們都來不及,還在那自以為了不起的以為可以關起大門裝老大。是,沒錯,對沒升上大聯盟的球員來說,回中華職棒的確是條所謂退路,但讓他們加盟難道對中華職棒本身沒有好處嗎?這些球員無庸置疑地可以幫助聯盟整體水準上升,對中華職棒來說,這就像是一種放長線釣大魚的策略,每年出國打球的球員眾多,但大多數最後都不一定有機會登上大聯盟,這些受過職業訓練的球員再回來幫助中華職棒成長,我看不出所謂拒絕加盟的好處和理由。

中華職棒是擔心有潛力的球星一個個出國,聯盟招收不到有票房號招力的好手,但事實上,硬碟.光碟.備份救援.還原工具蔡仲南這樣的例子難道不顯著嗎,留在台灣還能夠有所成長的選手到底有多少?而難道當初王建民留在台灣加入中華職棒,他就會變成有當今人氣和票房吸引力的好手嗎?想都不用想,說不定早就被先發後援先發後援操到手臂壞掉,最後還留下一句現在的選手心態需要加強的短評。

而要求選手至少要有超過十萬的簽約金才能出國更是不可理諭,中華職棒自私的心態先略過不提,沒有知識至少也該要有常識,全美那麼多的選手中,一屆選秀會上有多少選手被選上,而每輪被選上的選手簽約金價碼大概在那裡,這些難道不該是這些評論者發言前應該要作的功課嗎?第一輪簽約金最高,2,3百萬,甚至4,5百萬的例子都曾出現過,Linux系列而扣除那些因為選秀前要求高額簽約金而順位滑落的例子,到了第一輪尾端,簽約金大概就在1百萬左右而已,第二輪尾端則在50萬左右,第三輪則大概在3~40萬,10萬元左右的簽約金大概是選秀會第五或第六輪左右的身價,以台灣這樣的面積和棒球人口密度來說,每年能有那麼多被國外球探看上的選手,簡直就像是奇蹟一樣,而當然更不可能所有新秀都有在美國選秀會裡前三輪的xyz軟體補給站天份,能夠拿到10幾20萬的簽約金,其實已是相當不錯的身價了,偏偏就有很多人老以為簽約金都該是50,100萬才叫做不賤賣球員,除了大頭症外,大概就只有無知一詞能加以形容。

到國外打球,重點應該是在自身球技的成長,以及有朝一日能躍過龍門後成為大聯盟球員的優渥薪資,斤斤計較於起跑點上的簽約金,無疑是失焦且不明智的考量。 

但我當然同意不是所有球員都該出國打球,球迷老愛以自身的期望硬加諸在球員身上,事實上這是不合理且不公平的,在國外打球的日子很苦,離鄉背井的生活,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小聯盟裡舟車勞頓的辛苦,許多大學生出國念書都會受不了了,更何況是在台灣來說多少沒有放多少心思在學業上的球員們,到國外生活簡直就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有球員希望留在台灣打球,過安穩的生活,那當然也是他的選擇;或者像是賴俊男一樣,因為家境等考量選擇在台灣打球,畢竟十多萬的簽約金,在扣掉經紀人抽成後,要負擔球員接下來數年在國外打拚的開銷,小聯盟球員的薪水很少,能不能自給自足都還是問題,在沒成功升上大聯盟之前,恐怕也不可能幫助家裡的經濟,如果家裡環境不好,留在台灣立即就業賺錢其實也是現實考慮下的一個選項,我一樣支持他們的決定。(順帶一提,賴俊男加入中職不到一年就被操到進廠維修了.....) 

之前不知是看主席的文章還是誰的評論,台灣棒球和國外差距最大的部分就是在教練的腦袋,等到現今檯面上的教練、經營者都退位換人後,說不定台灣棒球立刻就會有超日趕美之類的大躍進,現在回頭再看看,實在只能說是誠哉此言。台灣球迷或許只能等待,等待這些去美國取過經的球員,之後在退下球員身份後,開始把國外的一些好東西引進台灣,作整體結構性和觀念性的改造,或許球迷才不會天天看不同的新聞和球團策略而吐血受傷。

當然,前提是要中華職棒要能存活到那個時候,而就算還在存在,說不定到那時,中華職棒還依然宣稱自己在草創時期呢,唉。 

p.s. 深夜突然有感,行文隨筆用字相當隨便,充斥負面情緒的一篇文章,還請包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